编者按:
2020年11月23日至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即将在嘉兴桐乡乌镇举行,“乌镇时间”由此全面开启。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已连续举办6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已经大不相同,世界“网事”正绘写乌镇往事。互联网因子与千年古镇碰撞出奇妙火花,流转千回的江南水乡和穿过拱桥的摇橹船一样,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的“触网故事”。
乌镇,因网而变;乌镇,踏云而至。
白墙黛瓦、青石板巷、小桥流水……这座集水乡经典与江南遗韵于一身的古镇被注入互联网基因,古朴与时尚交织、传统与国际碰撞,演绎新的蜕变,焕发出新魅力。
乌镇是世界的,自然还是乌镇人的乌镇。
来过,就不曾离开;出走,终将归来。时代在变,乌镇在变,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乌镇人而言,对故乡的情怀、依恋、热爱始终没变。无论是外出求学游历、就业、创业,乌镇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在寂静夜里的心潮涌动。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更是他们的精神依归。
当美丽乡愁遇上智慧云,那便是神奇的风云际会,乌镇更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听任乡愁的回望,也紧随时代的节拍。正是无数新鲜的面容在古老街巷的汇入,乌镇由此变得更为丰富、宽阔而悠长。
枕水而生,触“网”愈盛。乌镇之变,是浓缩展现“互联网+”的中国样本。乌镇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乌镇人再次归来,他们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受益者、见证者、推动者、创新者、实践者。
11月16日起,南湖晚报推出“网者归来·返乡的乌镇人”系列报道,走近返乡的乌镇人,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挖掘和讲述他们的生动故事,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式聚焦乌镇峰会带来的乌镇之变,让世界倾听乌镇的好声音,感受一个更加美好的乌镇。敬请关注。
一根根粗细不同的竹篾、一个个编织精巧的作品,走进位于桐乡乌镇陈庄村的“竹芸工房”,上千件竹编品陈列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箩筐、畚箕等生活用品,也有插花器、摆件、茶具等工艺品,它们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竹芸工坊”创始人、85后篾匠钱利淮。
这个出生于竹编世家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在大学毕业后归乡从事在父辈看来“没有前途”的家业?他又如何为老手艺注入“互联网+”元素,助力传统技艺上演“蝶变传奇”?
人物名片:
钱利淮,1985年出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传承人,嘉兴市竹芸逸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学成归来,复兴传统技艺
钱利淮的老家乌镇陈庄村,是一个竹编记载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村庄,他的父亲是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一位一辈子都在从事竹编制作的老手艺人。
从小,钱利淮听得最多的是破竹的“噼啪”声,见得最多的是竹编用具,玩得最多的是父亲用竹篾精心编制的竹蜻蜓、鸟哨、竹枪。当时的他可能没想到,长大后自己会像父辈一样,拿起篾刀,成为篾匠。
18岁,钱利淮考上浙江科技学院景观设计专业,离开乌镇,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竹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或许是不忍看到父辈曾经以此为生、以此为业的竹编手艺逐渐走向消亡,大学期间,钱利淮一边汲取新知识充实自我,一边思考老手艺该何去何从。
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钱利淮在杭州找了一份景观设计工作,但仅过一年多,始终心系竹编工艺的他便决定辞职回家,继承“祖业”。
起初,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不想他去从事这份“既辛苦又没有前途的工作”。
“我在大学整整思考了3年,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都看了一遍,我觉得竹编是可以做出新东西来的。”他和父亲深谈了自己对竹编的思考,终于获得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钱利淮开始走上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道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复兴一个行将消失的行业,光靠一腔热血可不行。于是,钱利淮开始系统学习竹编。
嵊州、安吉、东阳、温岭……他四处寻访名师,了解各地竹编技法。为了精进技艺,他还找到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成为这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入室弟子”。
学艺归来,钱利淮创立了自己的竹编品牌“竹芸工房”,开始将所学变成产品。
创新融合,借“风”赋能飞翔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手艺?这是钱利淮反复思考的问题。
创业初期,钱利淮走的是“精品”竹编道路,他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化设计,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制作了一系列竹编包、插花器、竹编饰品等,由于手艺精湛,造型不落俗套,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钱利淮在销售模式上也动足了脑筋,“想要传承与发扬,就要让更多人知道竹编的存在,之后的事情才能水到渠成。”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到了互联网上。
2012年,钱利淮在网上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宝店,他也成了当年最早开设竹编网店的人之一。
“刚推出来,反响还不错,下单的人蛮多。最贵的可以卖到上万元一件,平均每件价格都在上千元。”惊喜的是,这次互联网“初体验”给钱利淮带来了不小的收获,既让他的竹编作品在工艺品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提振了他让老手艺“活”下去的信心。
而真正让“竹芸工房”和乌镇竹编一炮而红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2014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一眼相中钱利淮制作的竹编锦盒,花费近2万元购买;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钱家的竹编麻鸭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2016年,“竹芸工房”的竹编花篮登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会场……
乘着大会的东风,精美的乌镇竹编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也让钱利淮看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力,他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
“我一个人做竹编做得再好,也就只能做几件竹编工艺品,供人赏玩一下,没法把竹编文化推广开去。”在钱利淮看来,如果竹编这门手艺只做“高高在上”的工艺品,受众面只会越来越窄,所以必须“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虑到当时市面上没有系统的竹编制作教材,手艺全凭师傅口耳相传,钱利淮编制了一套科学的竹编教学材料,并创新推出DIY材料包,与凤岐茶社平台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授课,采用视频演示分解竹编制作流程,省去原先竹编工艺中较难的破篾、拉丝等步骤,让普通人可以轻松上手学竹编。
直播最密集的时候,钱利淮几乎每周一课,听课粉丝一次两三千人。对于这么小众的手艺来说,能有这么多粉丝在线“围观”,钱利淮很知足,也信心满怀。
走向世界,传播竹编文化
如果说,回乡继承“祖业”是活化老手艺的第一步,给竹编技艺插上互联网翅膀是第二步,那么,如今的钱利淮正在努力走好第三步——带着乌镇竹编文化走出桐乡,走向世界。
2018年,他与北京荣麟家居合作,为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商场门店开展线下竹编教学。
起初,钱利淮只是抱着“商业站台”的想法去参与。所以,在江苏无锡的第一站,他并没有做太多准备。然而,到了现场才发现,活动规格之高、参加人数之多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反观自身,穿着随意、PPT简陋、讲课乏味,钱利淮对自己的第一次“走出去”表现非常失望。
钱利淮意识到,来参加教学课堂的人想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制作一个竹编工艺品这么简单,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竹编背后的文化。
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钱利淮重新制作了PPT,把乌镇竹编的演变历程及陈庄村的悠久历史加入其中;专门找老师学习声、形、台、表,让自己的讲课更有“腔调”;搭配上具有中国风的服饰,以最佳姿态出席了在重庆的第二次“站台”。年轻、有手艺、讲课风趣又不失深度,准备充分的钱利淮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当天,中华手工杂志社的负责人也来到现场,对钱利淮的讲课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此,钱利淮成为荣麟家居最“拿得出手”的合作伙伴,他也从一次次讲课中激发了灵感、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
湖北、四川、广东、河南……2年多里,钱利淮的足迹出现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月1到2场线下课堂,每次讲课都要融入他对竹编的新思考,“走出去”的钱利淮收获满满。
“到过的地方越多、见过的技艺越丰富,才愈发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更加知道一名手艺人不能仅限于设计和制作,而应该成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如今,钱利淮给自己立了新目标——讲好竹编故事,传播竹编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竹是很好的载体,我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的竹编品牌,让竹编带着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再出发”,为了更好地“归来”
离开乌镇求学,拓宽人生的广度和宽度;回归故里发展,为老手艺注入生机与活力;再次出发,肩负传播竹编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串联其中的,是萦绕在钱利淮心头那份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与爱。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传统工艺渐行渐远,非遗传承和发扬举步维艰,然而,当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创新思维打破了故步自封的窠臼,我们从钱利淮这个年轻篾匠身上,仿佛看到了传统工艺的另一种未来。
正是为了这一“未来”,他选择了“归来”。他渴望在传统和创新的冲撞中,迸发灵感;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东风里,借“云”登高,将手中技艺远播四方。
在这近10年里,钱利淮开启了乌镇传统竹编的“新生”之路,那么10年后,他又将把竹编文化带去何方?
我想,他这次“再出发”,正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归来”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最新要闻
ZUIXIN
YA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