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某在某娱乐会所被人用酒瓶砸伤,宁波余姚市公安局阳明派出所民警戴洋迅速到场处置,在“执法重点领域 (伤害类) 智治应用”系统的指引下,他规范做好当事人伤势固定、作案工具物证提取、中心现场监控调取等一系列初侦初查工作。
在系统自带伤害类“取证八问”和法制大队补证意见的精准导航下,吕天琪进行全面调查取证,3天后依法规范办结案件
这起伤害类案件处置过程就像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一样顺畅、高效,而且设置层层监督屏障保障执法规范,堪称“教科书”式办案。伤害类警情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民警执法办案的难点和痛点,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今年以来,余姚市公安局对标对表数字化改革和“公安大脑”建设要求,聚焦伤害类警情处置、案件办理、执法监督、质效管控等环节,自主研发了“执法重点领域 (伤害类) 智治应用”,从而提高伤害类案件的办理质效、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效解决此类案件全流程管控难题。
“智治应用”剑指顽瘴痼疾
目前,基层公安机关在伤害类案件办理过程中容易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警情处置不规范,二是调查取证不及时,三是监督管控不到位。针对这些顽瘴痼疾,“执法重点领域 (伤害类) 智治应用”围绕责任落实、规范取证、智能预警、融合监督、执法指引这五大核心管控要素,整合伤害类警情案件全流程、全要素,跨场景系统搭建了架构。
“智治应用”不断打通平台资源数据壁垒,深度融合执法办案系统、110接处警平台、伤势鉴定平台等平台的资源对接和智能抓取,为高效精细管控奠定数据支撑。
法制大队综合室主任施均杰介绍,“智治应用”实现了警情智能赋分,对接处警平台推送过来的每一起伤害类警情,派出所工作人员都要在民警初步处理基础上,像填写调查问卷一样同步对警情源头内容11大类 47 小项的核心指标进行勾选打标,其中包括了案发地点、人员类型、伤势程度等关键信息,然后通过系统智能赋分和标签管理体系形成警情评价指数,为所队分类管控和研判监督提供精准数据参考。
一步缺失就会“亮红灯”
针对主办民警不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不清晰的监管盲区,“执法重点领域(伤害类)智治应用”在页面上清晰展现每一起警情的责任民警和责任领导,从而压实责任链条。
“智治应用”围绕伤势固定、伤情鉴定、监控调取、鉴定告知、办案延长这五大关键环节,实时跟踪每起案件取证进度情况,民警哪一步没有完成,进度环节就会一直“亮红灯”,从而倒逼民警及时规范取证。在释放监督效能、压降办案周期方面,智治系统重点聚焦每日警情定点通报和重要警情定制推送这两大抓手,所领导通过短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当日警情概况和重点敏感案件详情,及时介入处置监督;对于超过7日未能办结的案件,系统自动分级推送给所长、分管局领导、局长,强化基层-市局两级案管的协同监督效能。此外,在受立案时限、办案时限等重要时限节点实行定向预警提醒,严防低级执法问题产生。
“智治应用”还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丰富的警情分析研判,在命案防控、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成效。阳明派出所根据相关提示,连续出动无人机和巡逻警力,对胜山西路一带的夜宵摊和娱乐场所加强防控,半年“掐灭”了19起斗殴事件的“火星”。
倒逼提升规范执法水平
“一个伤害类警情只要推送给了应用,就会充分解析各个取证环节,从责任流转、取证指引到智能预警、再到各警种形成监督合力,直到处置合法合规为止。”法制大队大队长魏达表示,“通过监督要素的强制入轨和预警倒逼,进一步提升规范执法水平。”
阳明派出所是余姚市接处警量最大的派出所,也是“智治应用”试点单位。副所长钟星星介绍:“这款应用借助现有资源很好地实现了伤害类警情的全流程管控工作,让领导管控有抓手,各自责任得到清晰展现,为民警提供了标准化的执法办案流水线,减轻了民警办案负担,很受大家欢迎。”
通过前期试运行,“智治应用”取得较大实效。今年上半年,全局伤害类案件办结率同期相比提升43%,10日内案件办结率提升25%;伤害类执法信访投诉同期相比下降31%,执法监督回访中群众对伤害类警情处置满意度同期相比上升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最新要闻
ZUIXIN
YAOWEN